外部性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根据上一节的论述,外部性是一种重要的“市场失灵”类型,正外部性将导致行为的私人收益偏离社会收益,而负外部性造成的影响是私人成本偏离社会成本,进而根据福利经济学的一般原理,这两者都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资源配置失当。
一. 负外部性与产出过多。负外部性意味着生产者或消费者在生产或消费过程中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而这种影响没有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加以补偿,致使生产的私人成本偏离社会成本。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上游污染企业生产过程中将污水排放到河流中导致下游的养殖企业的利益受到损害。仔细分析这个过程,上游生产企业每生产一个单位的产品时,不仅耗费了一定的边际私人成本(MPC),比如新增加的工人工资、原材料耗费、水费电费支出等,同时还将一定数量的污水排放到河流中,后者给下游的养殖户造成损害,称为边际社会损害(MD,marginal damage)或生产的边际外在成本(MEC,marginal external cost)。
二. 正外部性与产出不足。典型的正外部性是生产或消费过程中给他人带来好的或有益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没有得到相应地市场价格补偿。比如,在没有专利之前,生产技术的改进提高了附近的工厂或工人的生产效率,但是由于没有专利费补贴,这种技术改进对邻近的生产存在正的溢出效应。再比如,疫苗接种时不仅本人感染传染病的概率下降,同时也不再可能将传染病传染给别人,因而对他人也有好处。值得注意的是,技术发明和疫苗接种成本都分别由个人承担,但是收益却是由个人和社会共同分享,因而不难预见正外部性将导致私人生产和消费的不足,偏离社会最优要求的供给量。
